Featured image of post 人生不如一句波特莱尔 - 2023 年终小结

人生不如一句波特莱尔 - 2023 年终小结

因为我的临场写作能力不太行,但是我总觉得有点写这篇文章的必要,所以这篇文章我是从 12 月份初就开始动笔来写了,平时有想法就当场动手写下来。

我做了什么

拥抱 Linux

从去年 12 月末,我算是第一次成功在我的笔记本电脑上安装并运行带有正常网卡驱动的 Linux。由于笔记本硬件型号很新,此前我使用过的 Linux 发行版都不能很好地适配我的硬件。

直到那天我在上海虹桥站等车,无所事事时,我在惠普论坛上看到有人发帖说,Arch Linux 能在与我相同型号的笔记本上正常工作,并且网卡没有异常。于是我在高铁上兴奋了一路,回到家中就直接开始折腾怎么安装了。

由于此前折腾 Android 的经验,我对分区、引导这些概念已经有所了解,折腾了两天,总算是安装上了。后来我也几乎就定居在了 Arch Linux,告别了 Windows 那抽象的资源占用、异常的显示画面和一睡就醒不来的休眠。

拥有自己的服务器和域名

出于自己对更多服务的需求,我在双 11 期间购买了一台 VPS,黑色星期五期间购买了一个域名,前前后后搭建了不少自用的服务,比如说 RSS 订阅服务器、Alist 等等。

我看到了什么

最初的最初,我只是对折腾 Android 感兴趣,也没学过编程,但是以此为机缘,接触并了解了许多开源项目(Magisk, LSPosed, KernelSU),也认识了很多优秀的开发者(单向认识),其中给我影响最大的是 canyie

两年前,大概也是这个时候,我读了她写的年终小结,17 岁中专在读的她便能一人写出 pine 这样的项目,成为众多优秀开源项目的 Contributor,她的优秀给我留下了巨大的震撼。她让我意识到,成为一名优秀的开发者并不是遥不可及的。

半年以后,我参加了高考,来了这所大学,又过了一年,分流进入计算机学院,即使做好了心理准备,等到自己亲眼见识了,我还是挺失望的,不是因为学院条件,而是因为其他因素。

这里缺少与我兴趣相投的人,从技术爱好,到艺术品味,我发现我总是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这种感觉在高中以来就有,但是那时还有学习这个共同话题可以缓解。而到了大学,这种感受就变得尤为明显。每一次你做了一件你认为很有成就感或者很有意思的事情时,抬头却发现无人能与你分享快乐,你笑着笑着,自己的心却凉了。我自己也有一部分原因,所以还有一部分失望,是对我自己的。我的情商并不是很高,并不擅长与别人沟通,除非对方讨论的话题正好是我了解或者感兴趣的。所以我和很多人只是能交谈,但是不能交心。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没有在学校里看到优秀的同学,恰恰相反,我认识了很多优秀的人,他们用行动刷新我那狭隘的认识,告诉我大学生涯是还可以这样过的,校训里的“自强不息”是这样做的。我们学院这样优秀的人并不少,他们或许是低调,也有可能只是在学院的评价指标眼里,他们的取得的优秀成果不如互联网+吧。

过去的一年里,我还读过很多人的博客,透过博客,我看到的不仅仅是他们分享的技术,还有他们的思想与人格魅力。我至今也忘不了读完某人博客感慨良久的那个深夜。

迷茫

但是别人的终究的是别人的,与我自己又有何关系?

我也不是一个脱离低俗趣味的人,更不是一个所谓“纯粹”的人。我好像做不到像其他人找到一件自己发自内心喜欢的工作,就好像我以前做过的所有的事当中,哪怕有快乐的,那也是哭中作乐,因此我并没有发现自己存在的价值。所以我很羡慕那些有理想,更有意志,有规划,有能力去一步一步实现的人。在别人寻找答案的时候,我却还在思考我该用我的生命去回答什么问题。

你说我活着是为了生存,那倒也不至于,但是我能说我活着是为了追求吗?我已经迷茫了18年,难道还要接着迷茫下去吗?

高考结束以前,我过的是简单的线性人生,可光是这样简单的人生,最后的结果也是不尽人意。那高考结束后的人生呢?我意识到我已经不在是一位学生了,而是一个人,因此除了学业上的问题,我还得思考并解决我作为一个人的问题。但这些问题本来应该从小开始思考,因为在成为一名学生之前,我首先是一个人。我也依稀记得小时候自己也的确对这些问题作出过思考,但最后想不出,不了了之,然后问题被遗忘,最终被淹没在作业中。

而这个问题持续到了现在,并且接下来的一年里,我还得接着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这个问题拖得越久,由迷茫转换而来的焦虑就越严重,并且无法逃避,只能接受,某种程度上给我带来了不小的精神影响。

不过迷茫也只是思想上的,这并不妨碍我学习并获取知识,但是自己终究会有一天要亲自面对这个问题,只有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我才有动力去找到并实现我的人生,我才能认为我接下来走的每一步是自己想走的并且是自己能走的路,而不是盲目从众、被家人指点或者被社会逼迫走上的路。

感想

学习

知识可以轻易获得,但是思想与经验需要时间的积淀。面对成体系的知识,除了系统的学习,还需要陈年累月的实践经验来提高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能力。

相比于大学教材的纷繁琐碎、杂乱无章,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中物理教材,我认为是我至今见过的所有国内教材中最优秀的,语言描述清晰,内容通俗易懂,甚至展现物理在人文方面的魅力,真的做到了引导学生培养物理思维。等到我高三回头翻阅这本书的时候,经常感叹编者的智慧,书中编者的很多经典的话,我至今也忘不了。我反对那些说学物理对以后工作没用帮助的观点,物理作为一门基础学科,除了满足高考筛选人才的需要,更多地其实是用来培养一个人的科学思维模式,教会一个人如何科学严谨地思考、推导并解决问题,而物理本身只是作为教学过程选用的载体罢了。到了大学,教材里就再也找不到那种亲切和善谦逊而又严谨的感觉了。

比较可悲的是,当下的教育中并没有人强调这一点,大家似乎只是关心如何拿高分、如何让老师和家长满意、如何通过考试、如何去一个好大学、如何获得高绩点。他们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丢失了原本学习的目的、学习的乐趣和学习的意义。现如今的大家似乎功利性都比较重,但是我觉得如果只是为了在社会上生存而盯着这些,是十分荒谬的一件事。人如果只是为了生存而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和其他动物有什么区别,那样活着有什么意思,等着当韭菜别被别人割吗?

信息

我认为我们其实生活在一个信息相对越来越匮乏的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爆炸式发展,世界上生产并存储下来的信息越来越多,看起来好像我们可获取的信息越来越多了,生活学习越来越方便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

由于信息垄断的存在,我们所能获得的有价值的信息占这个世界生产的中信息比例越来越小了。我们获取信息的确越来越多,但是不论是信息量还是信息质量,与那些被限制访问的信息相比,我们普通人能获取的信息都差得太多了。而这种信息差的存在拉开了人与人之间距离,影响的已经不仅仅是所谓的见识,更是思想。

而信息量大还导致我们寻找到正确信息变得越来越困难,增加了寻找正确信息的难度和时间(说的就是你 CSDN)。此外由于信息整体质量的下滑,习惯网络娱乐文化的我们接受高质量信息的能力也开始下降,许多人现在甚至无法静下心来读一本书。

信息爆炸并没有带来福音,更别提还有简中互联网这种东西的存在。

生活

“人生不如一句波特莱尔。”芥川的这句话道尽了他在人间的万般感受。

过去一年也算经历了一些事,但我不论抱着怎样的想法和感受,总会和这句话产生共鸣,就把这句话当作年终小结的标题好了。

目标与愿望

新的一年最好还是给自己列几个目标,这里列一个 To-Do List 等到 2024 年终小结时过来结算

小目标

  • 读三本名著
  • 不当夜猫子(可选)
  • 按时起床
  • 自我积淀,锻炼出扎实的计算机学科内功

大目标

  • 养成用代码解决日常生活中问题的习惯
  • 养成专注的习惯
  • 结识更多的同好,如果能找到另一半就更好了
  • 拥有能拿得出手的小开源项目(哪怕是个玩具也行啊,可选)
  • 享受实现上述目标过程中的每一步

愿望

  • 学习生活过得充实、快乐、优雅
  • 成为一个更加完善的人
使用 Hugo 构建
主题 StackJimmy 设计